
银行工作人员走访企业。(资料图片) 记者 马越 摄
编者按
大到投资兴业,小到办理审批,营商环境关系着每个市场主体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在硬件设施日益趋同的背景下,营商环境成为市场主体尤为重要的投资考量。“十四五”时期,我区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市场主体办事创业发展“堵、痛、难”问题,通过加减乘除法,巧解暖企“方程式”,构筑舒心营商“暖巢”,为经济腾飞插上强劲有力的翅膀。
服务企业做“加法”
11月13日,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赵秀琴上班后第一时间打开“银川市惠企助企政企通”平台,查找最新惠企政策。
“方便,快捷,有用!”赵秀琴对银川市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企业通过该平台的智能匹配功能,获知灵武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申报,获得奖励资金60万元。
今年,为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更上台阶,我区印发《自治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社会信用、中小企业发展等地方性法规,以及科技、工信、司法、财政、市场监管等行业配套出台的1200余条改革举措,共同构建起“1+N”的制度体系。同时,银川市开设惠企政策“一口受理”窗口,不仅开设了“政策智能匹配”功能模块,还专门设置了“诉求一键直达”“智能审批”等窗口,让企业直接与对口部门对话,高效解决发展问题。税务部门优化“个转企”服务,通过专窗办理、专人辅导、政策直达;市场监管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快捷受理“个转企”变更登记,取消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
“原本以为注销掉老店再开新公司要跑断腿,没想到税务部门全程帮办,一点没耽误生意!”11月10日,在青铜峡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大厅窗口,刚拿到宁夏启晟电器销售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和发票的经营者谢阳难掩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转型经历。
谢阳经营的“米兰厨卫经销店”凭借着品牌知名度和优质服务积累了稳定客源。今年他想做大做强,但又犯了难:注销老店要清税、办手续,开新公司又要跑登记、核税种,困难不少。一次偶然机会,他走进税务大厅询问流程。没想到,在税务人员的全程协助下,他很快就通过电子税务局在线完成了原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申报、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清税款后,清税证明立马就开好了,注销也很快完成。随后,在青铜峡市市场监管部门转登记为企业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获取了登记信息,并做好税(费)种认定、发票票种核定等准备工作。“拿到营业执照的当天,我们就申领了数电发票。”谢阳说,“这办事效率,杠杠的,点赞!”
不仅如此,今年我区还梯次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0条”、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30条等措施,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成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总数超过3100个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重点工业园区和商务圈示范建设营商环境法治化工作机制,为企业把脉问诊、防范风险、纾困解难。(记者 赵 磊 实习生 马晓月)
金融“活水”做“乘法”
“500万元的‘宁科贷’一到账,秋粮加工的‘车轮’立马转起来了!”宁夏明翔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彩霞望着生产线,话语里满是感慨。而在泾源县肉牛养殖场,养殖户冶广东同样激动:“贷款重组解了燃眉之急,130多头牛能安心育肥了!”
“十四五”以来,宁夏聚焦市场主体融资难题,以“金融‘活水’做乘法”破题,依托区市县三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宁夏“信易贷”平台,联动银行机构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将金融支持精准送达企业、农户,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初冬贺兰,秋粮归仓后,宁夏明翔粮油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却一片繁忙。几周前,银行客户经理在例行走访中了解到,随着秋粮订单增加,企业现有流动资金已难以完全覆盖原材料储备与日常运营开支。
“不能让龙头企业为‘钱’犯难!”了解情况后,农行贺兰县支行迅速行动,部门协同联动,最大限度压缩流程时间。从贷前调查到500万元“宁科贷”放款,全程高效衔接。“没多跑一步路,资金就到账了,这就是‘农行速度’!”陈彩霞说。如今,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袋袋面粉、一桶桶食用油正源源不断发往各地市场。
近年来,农行贺兰县支行聚焦粮食安全、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联农带农服务模式,以金融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4000余户上下游农户增收致富。今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各项贷款2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0.2亿元。农行贺兰县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不断提升县域‘三农’服务质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服务活动,积极推广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六盘山下,泾源县肉牛养殖产业正旺。可几个月前,该县泾河源镇养殖户冶广东却一度辗转难眠:去年贷款40万元扩大养殖,今年8月贷款到期时,130多头西门塔尔牛刚进入育肥期。“如果强行低价出售每头至少亏损几千元,算下来损失近十几万元。四处筹钱也仅凑得3万余元,资金链面临断裂危机。”
邮储银行泾源县支行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冶广东的困境。经核查,该养殖场管理规范、防疫到位,确因养殖周期与还款期限错配导致资金周转难。该行立即启动“涉农贷款重组绿色通道”,专人指导材料准备,仅3个工作日就完成审批,将原贷款重组为3年期,实行“季度清息、到期还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冶广东说。
该县新民乡养殖户蒙志勇也受益于此。突发疾病产生大额医疗费,40万元贷款到期让他陷入“治病与还贷”的两难。邮储银行工作人员赴西安核查其肉铺经营情况后,快速办理贷款重组。“现在能安心治病,还能继续把‘泾源牛肉’品牌做下去!”蒙志勇对未来充满信心。
肉牛产业是泾源县重点打造的“富民产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增收致富。“肉牛养殖周期长、回款慢,还款期最容易‘卡脖子’。”邮储银行泾源县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行业痛点,该行创新“肉牛养殖贷款重组政策”,对经营规范、信用良好的困难农户,通过延长贷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等措施精准纾困解难。截至目前,已为77户养殖户办理重组贷款1279.74万元,实现金融“输血”与“造血”并举。
如今,我区银行业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主动对接需求,依托“信易贷”平台让信用变资本,依托无还本续贷、贷款重组等政策破解融资难题。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在金融支持下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稳步前行。(记者 马 越)

宏基高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仅用15个月,就完成落地开工生产。 本报记者 赵磊 摄
审批程序做“减法”
11月12日,宏基高新材料(宁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运转如常,传输带上整齐排列着一块块石墨材料。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半导体级等静压石墨,其核心技术工艺目前已达到国际水平,可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有效解决了国内晶硅制程中石墨热场部件短缺问题。
在宏基高新材料综合管理部部长陆国栋看来,半导体级等静压石墨的研发成功和全面投产,除了企业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决心和毅力外,也离不开当地相关部门项目审批的不断“提挡加速”。作为最早进驻银川公司的筹建成员,他对项目推进中的“政府速度”感触颇深。“银川市政府专门为我们开辟了绿色审批通道,10天内完成12项关键审批,较常规流程提速70%。”在陆国栋看来,这正是企业能够实现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5个月这一“加速度”的关键所在。
“从建设审批到开工建设,苏银产业园对所有步骤均设立了重大项目专班,由专职人员‘一对一’辅导企业。”陆国栋回忆,历时15个月的项目建设期间,他仅去了一次银川市民大厅,其余审批手续都是在苏银产业园的办事大厅推进完成。
10月下旬的自然资源系统“政府开放日”活动,则让叶珊珊作为企业代表对不动产登记服务的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交房即交证’助力项目顺利交付,避免业主因拿证延迟产生纠纷,到绿色通道为企业批量业务‘加速度’,原本需要一周办的事,现在3天就能完成。”叶珊珊坦言,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政府部门服务优化背后的“步骤精简”,不仅助力企业缩短了办证周期,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让企业有更多精力去考虑民生需求,对项目开发和自身服务进行优化升级。
叶珊珊眼中的服务“迭代升级”,实则是宁夏自然资源系统多年来在创新便民利企举措上的不断尝试。“十四五”以来,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将企业类首次登记、转移登记等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由法定30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4个和2个工作日以内,登记时效分别提高87%和93%以上。申请材料则由15—21项减少为2—7项,办理环节由7个压缩为1—3个,全面提升登记效率。同时,主动对接住建、税务等部门,整合网签备案、税收征缴等流程,打通水、电、气、暖“同步过户”路径,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0年来,不动产权证书不仅承载着群众的产权保障,也见证了自然资源部门持续优化服务、深化改革的初心与使命。”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将不断创新推出更多便民利企举措,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升级。
今年6月,宁夏印发《自治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政策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稳定的法治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其中不乏服务企业的“减法”:推进企业迁移“无障碍办理”,实现企业在迁入地登记机关提交一次申请,由迁入地登记机关完成迁移变更登记;优化“个转企”服务,开设绿色通道快捷受理“个转企”变更登记,取消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建立协同验收机制,简化招标投标流程;健全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开展“伴企走流程”活动,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改革接力。宁夏也将在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的“综合运算”中,坚持不懈地用“小窗口”撬动“大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记者 张 唯)

税务部门优化“个转企”服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记者 赵磊 摄
企业减负做“除法”
检查“串门”的少了,服务“上门”的多了;企业跑腿的少了,数据跑路的多了……在宁夏,“无事不扰”与“无处不在”并非口号,而是企业日常可感可及的最深体会。
今年以来,我区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14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50条”、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30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整合39个部门174项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把单企年受检频次控制在6次以内。
11月10日,记者在宁夏格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看到,厂区内塔标林立,生产线热火朝天。公司生产的克菌丹、MCPA等产品远销海外,曾创下年销售额超12亿元、出口破亿美元的佳绩,位列石嘴山市外贸企业第二。“只要扫码,待检查项目、已完成检查项目清晰呈现,连检查时间、检查人员都一目了然。”宁夏格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胜提起涉企检查的新变化,语气中满是认可。他表示,通过“亮码进企”开展的企业检查,不仅让企业更易于接受,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对市场主体的尊重,“检查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和我们生产经营的关联度高、针对性强,不是泛泛而查,而是实实在在帮我们找准运营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绝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化检查”。
今年,我区针对涉企行政执法乱象,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14条具体措施,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全面推行“亮码入企”检查,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0%,发现问题率提高35%,企业测评满意度达100%。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我区各部门尽最大可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大健康产业赛道上,宁夏祥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以脑机接口技术掀起一场医疗革命。公司负责人张晋涛手持一款形似发卡的癫痫干预设备说:“这款设备能实时捕捉患者脑电波信号,并在识别异常时立即触发干预,未来甚至有望帮助瘫痪患者重新站立。”
企业自主研发的“脑神经图像监测与神经元刺激设备及系统”已实现对特定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精准调控,解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企业拥有知识产权35件,年营业收入稳定在4000万元以上,并将60%的营收投入研发。
然而,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研发初期资金压力巨大,税务部门及时送来了‘及时雨’。”张晋涛说,“他们不仅辅导我们申报软件产品‘即征即退’政策,还协助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近3年累计税收减免近296.4万元。这些政策红利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技术攻关,加速产品落地临床。”
面对祥瑞智能科技这类研发型企业的特殊需求,税务部门实施了“政策找人”靶向服务,税务干部主动对接,量身定制辅导方案,详细解读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等政策。企业还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缓解了资金压力,形成了“研发—享受优惠—再研发”的良性循环。(记者 赵 磊 实习生 马晓月)

宁夏交通运输执法人员上门对大件运输进行核验。(资料图片)记者 赵磊 摄